近日,浙江宁波一商家以“国宴专用”打广告卖葡萄酒,受到工商部门查处。检查人员发现,该店门口和店内广告墙上所打广告均突出使用“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宴用酒”、“国宴专用葡萄酒”等字样。在该店查获的各类型葡萄酒,其酒瓶及外包装箱盒上均标注有“国宴葡萄酒”字样,葡萄酒岂能随便“特供”? 特供,是指为特别阶级或个体供应的产品,这样的名词自古就有,在古代,很多供应给王公贵族的东西就是,像杨贵妃吃的荔枝,就是有名的特供品。如今,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多起来,甚至有些泛滥,凡是有些来头的产品,都打上了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的招牌吸引顾客,酒类也不能免俗。去年8月,国家就明令禁止商品再用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做幌子打广告。但是,仍旧有不法商家铤而走险,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商家。 用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的名义销售酒类的招数屡见不鲜,甭管是白酒还是葡萄酒,这种招数屡试不爽。这本来就是既往自家脸上贴金,又往消费者脸上贴金的活计,你脸上金光灿灿的,我脸上金光灿灿的,酒的档次无形中就提高了,一同提高的,貌似还有消费者的品位。至于贴的是不是金子,自然不再深究,哪怕是锡箔纸,只要看起来金光灿灿的,就皆大欢喜。不过,毋庸置疑的是,这只能是看上去很“美”,得利于一时,不能得利于一世,终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。 葡萄酒最大的卖点是什么?难道真是所谓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的头衔吗?就像一个普通人,即便是进过人民大会堂,坐过皇帝的金銮殿,该是普通人还是普通人,不会因为到过大会堂,就成了人大代表,住过紫禁城,就成了真龙天子。葡萄酒也是如此,劣质的还是劣质,低级的依旧低级,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,到最后蓦然回首,迷雾散去,尽显真面目的时候,终究是冷了顾客。“特供”不特供,“专供”也普通,拿着低级当高级,拿着劣质当优质,觥筹交错之中,宾客忽然尝出味道,发现其实所谓的“金缕衣”只不过是“粗布衫”,不仅伤了胃,还伤了心。 对于商家来说,卖葡萄酒,卖出的只能是品质,以质取胜。原产地是法国还是澳大利亚,是大酒庄的窖藏还是小酒厂的现酿,是优质还是普通,都须明码标价,给顾客讲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不仅如此,还要引导顾客正确的消费观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葡萄酒不是价高就好,适合自己才是最好。购买葡萄酒要趋于理性,不能盲目跟风,人云亦云,不要太把“特供”、“专供”字样当回事,要根据自己的口味,选择真正需要的好酒,也要培养自己的鉴酒眼光,才能在万千黄沙之中淘得真金。
分享至: